“怎样做一个艺术家”
毛泽东经常说,《红楼梦》具有丰富的社会史料,而这些丰富的社会史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体察。反之,只有深入社会生活,总结社会经验,才能写出有生活气息的不朽的文学作品。
1938年4月,毛泽东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演讲,论述“怎样做一个艺术家”。他认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要有“远大理想”,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要有“良好的艺术技巧”。“中国近年来所以没有产生伟大的作品,自然有其客观的社会原因,但从作家方面说,也是因为能完全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少了。我们的许多作家有远大的理想,却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不少人还缺少良好的艺术技巧。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便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毛泽东对文艺工作者讲这些话,是要求他们“走马看花不如驻马看花,驻马看花不如下马看花”,以此动员文艺工作者要下一番苦功夫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贴近生活,丰富经验,充实内容形式,创造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红楼梦》中的封建社会图景
毛泽东读《红楼梦》,起初是为了消遣,后来一遍一遍地反复读,就是为了从《红楼梦》中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并将其视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以此更深入而理性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指导中国的革命。他是把这本书当作一本政治、历史书籍去读的,从《红楼梦》中分析中国社会变化,吸取政治营养和智慧。
1962年1月,在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在谈到17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时说:“17世纪是什么时代呢?那是中国的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再过一个世纪,到18世纪的上半期,就是清朝乾隆时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产生贾宝玉这种不满意封建制度的小说人物的时代。乾隆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还是封建社会。这就是出现大观园里那一群小说人物的社会背景。”在17世纪的几乎同一个时期,在西方资本主义起步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社会也在逐渐演变,即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这些内容,在《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毛泽东则敏锐地发现了它们。
毛泽东透过《红楼梦》中的艺术形象,把握其反映的封建社会现象。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杭州和胡绳等人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时说:“《红楼梦》中就可以看出家长制度是在不断分裂中。贾琏是贾赦的儿子,不听贾赦的话。王夫人把凤姐笼络过去,可是凤姐想各种办法来积攒自己的私房。荣国府的最高家长是贾母,可是贾赦、贾政各人又有各人的打算。”毛泽东还引用《红楼梦》里的话“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篷窗上”,以此来说明封建社会的兴衰变化,以及封建家长制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