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诵读《我们仨》节选 作者:杨绛

杨绛
2023-04-19
来源:朗联【0405】

src=http___up.enterdesk.com_edpic_4f_9e_7e_4f9e7e627c6d78884da8ac4a5a442ce8.jpg&refer=http___up..jpg分割线.png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的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就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啦,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向达说钟书:“人家口蜜腹剑,你却是口剑腹蜜”。能和钟书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中书刻薄了,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以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就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的人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

钟书的脚力渐渐恢复,工作之余,常和我同到日坛公园散步。我们仍称“探险”,因为我们在一起,随时都能探索到新奇的事。我们还像年轻时那么兴致好,对什么都感兴趣。

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恼和烦忧,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的清净!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要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就剩下我一个人啦。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 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出生于北京,父母籍贯江苏无锡。辛亥革命后,迁居上海宝昌路。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钱钟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1943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2003年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2007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2013年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逝世,享年105岁。

阅读4289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