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宪民诵读《换切面》作者:李係仁

李係仁
2024-08-01
来源:朗联【0801】
src=http___up.enterdesk.com_edpic_4f_9e_7e_4f9e7e627c6d78884da8ac4a5a442ce8.jpg&refer=http___up..jpg分割线.png



二伏天,骄阳似火,朋友们都在群里互相提醒:“头伏饺子,二伏面”。普通的一种面食,在汗流浃背的二伏天里一成为人的一种祈福和祝愿,不管信不信,为了图个吉利,也为了在闷热的伏天有个好胃口,多数人家都会遵守这个习俗。

各家人或自己赶面,或现买切面,有的干脆就用挂面,热面过冷水,再切点黄瓜丝,炸点鸡蛋酱,拌起来一吃,哎呀妈呀!滿嘴清香,满口清爽,老祖宗按季节吃饭的规距真是让人心服口服。

吃面条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换切面的经历,对!今天已经消失的一种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换切面!

文革前,我们家胡同口有一家切面加工厂,主要功能就是压挂面换切面,压挂面的场景我们都见过,就是将面条压成一、二米长,在室中高高挂起在一排排横棍上,自然凉干后,再截成标准的尺寸,外面裹上包装纸就成了挂面。挂面好保存,但是口感不好,价钱偏高,因此,平常人家买的不多。

切面既物美价廉、方便,口感又好。一般流程是,从自家带上不同档次的面粉,如普通粉、富强粉、精粉到加工厂换回同档次面做的面条,然后交点加工费。换回的切面,就是经过面粉加上水以后压制而成,实际压出的切面份量,比面粉要多一些。

每次换切面,妈妈都是从家里的面口袋倒出大约二、三斤面粉,放到一个盆里,然后我端着盆到加工厂,站排,验货,称重、交钱,换回切面,晚上全家人围着桌子,一人端上一大碗面条,或放鸡蛋酱或伴上麻酱或伴上各种蔬菜卤,香喷喷的享受美食和天伦之乐。我常常想,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纯洁而简单,而且又充满了信任和人情味。

每次换切面的过程,对我来说都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享受工作人员满面春风的服务态度,享受从自家拿来的面粉瞬间变成可以看得见的美食,享受那时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温情和温馨。

有一次,妈妈正忙着家务,让我换点切面,我就胡乱的在一个面口袋里倒了一些面,换切面时工作人员问我是什么面,我随口说是普通面粉,那工作人员拿过去仔细看过,对我说,孩子!你这是精粉!还有一次换切面,加工费没带够,边上有几位阿姨、叔叔纷纷要解囊相助,换切面的工作人员说,不要紧,下次想着带来。虽然事后我满头大汗的跑去送钱,但心里真是暖暖的。

现在还能发生这样的事吗?就说换切面,我拿来面粉对换切面的工作人员说,我想换富强粉的切面,工作人员会相信你拿的就是富强粉吗?谁知道你面粉是不是生虫子了?变质了?掺什么东西没有?你现在接过切面也是一脸的怀疑,这和我拿的面是一样的吗?掺没掺什么有害的添加剂?是不是足斤足两?缺少信任的社会就充满了怀疑的目光,缺少信任的人际关系就充满了猜忌的神情,把换切面这样的生活场景拿到今天就会暴露无疑。

今天在三伏的季节里,想起这些琐碎的往事,真是五味杂陈。换切面只是生活海洋中的一滴水,很微不足道,现在的供应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即便是没有换切面的,各种各样的面条让你目不暇接,可是当你按着过去的老做法,把面条做得,按着个人的喜好添油加醋,吃到嘴里感受如何?添上心理感受再加点对过去的回忆,你还能吃出小时候的面条味吗?


李係仁:研究员,硕士生指导教师。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中国医院协会后勤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副主任委员;现任辽宁省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曾任中国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大学校报主编,编辑文字近120万字,撰写各类文章几百篇,近20万字。有几十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健康报》等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先后获得“优秀记者”“通讯员特等奖”等称号。2012年出版新闻作品集《一同走过从前》,目前待出版散文作品集《人间烟火气》。

阅读3177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