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宪民诵读《“天”的记忆》作者:李係仁

李係仁
2024-08-02
来源:朗联【0802】

【摄影图】年夜饭团圆饭吃饺子特写_副本.jpg

分割线.png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人们都把吃饭当成了天大的事,现在很多年轻人甚至可以公开宣称自己是“吃货”。我有点搞不懂,这是肿么了?在过去,这可是骂人的话呀,就是说你是饭桶!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吃饭是大事,能吃,说明你健康。下面我就说说关于“天”的记忆,就是吃饭的记忆。

我家在故宫附近居住,早年进入怀远门的那条街上有一些很著名的小吃,“那家坛肉馆”就是其中之一。儿时我对幸福的理解和对愉悦的记忆,完全来自这个小馆子。因为,母亲时不时就带我到这“下馆子”解解馋:要一碗大米饭,一碗肥瘦相间的坛肉,走形式般的让过母亲,我就大口的咀嚼起来,母亲高兴地看着我“狼吞虎咽”,有时我对母亲说,我吃饱了。母亲就将我吃不了的米饭就着残汤剩肉“打扫了”。

儿时的记忆让我对成人后和父母在一起吃饭,仍然感到快慰和期盼,每到周日全家人一定要热热闹闹地聚一次,爸爸煎炒烹炸,妈妈打着下手,姐姐、我和妹妹享受着父母给予的美食、亲情、温暖。即便各自成立了家庭,开始独立生活,我们还是和家人一道,利用周日和节假日去和爸妈团聚,吃饭时,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围着不大的圆桌,有坐着的,有站着,大快朵颐,尽享天伦之乐。吃饭在我们家成了表达亲情,温暖家人,孝顺父母的重要仪式。父母也在和子女们一起吃饭的过程中感到高兴和满足。

一天妈妈打来电话:中午能回来吗?你爸包了饺子!我马上应允。因为出差,我有半个月没去父母家了。回到家里妈妈把热气腾腾的饺子摆上桌,爸爸还炒了几个菜,启了一瓶啤酒,由于爸爸心脏不好,所以只有我在,妈妈才不会制止爸爸喝酒。我和父亲就着菜对饮着,妈妈却没有动筷,给我碗里夹着饺子和菜。而且,妈妈慈祥的目光一直盯着我,看得我鼻子有些发酸。不禁想起小时候“下馆子”的情景。我忙打叉:“妈你咋不吃”?“啊,我不饿”!多么熟悉的对话呀,我恍如回到了儿时。出门时,妈妈还在叮嘱:星期天早点来!眼神中流露出期盼。

回来的路上我想,在我家,做一个让父母感到高兴的孝顺之子太简单了!父母虽已退休,但有退休金足以让他们吃穿不愁,剩下的就是二老渴望亲情,就是盼望全家人能经常在一起,聚一聚,吃吃饭,满足他们享受天伦之乐地心愿,做儿女的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此后,我每周日除必回父母家外,又加上每周三中午回家陪父母吃饭;从此,无论是酷暑骄阳,还是寒冬腊月,我都骑着自行车,顶着烈日,迎着风雪,几乎没停止过我回家的脚步,直到后来调动的工作岗位,不允许我中午离开为止。有的同志不解地对我说,中午一个半小时,回去就吃顿饭,你累不累呀。但是他哪知道,虽然工作很忙、中午回家也很辛苦,但为养育我一辈子的父母做点让他们高兴和快乐的事,我很充实、很幸福,很有孝敬感。

几十年来,吃饭在我们家已不仅仅是解决饥饱,而是一个享受亲情、加重感情,体现温情的重要仪式和载3体,相聚、吃饭成为我们家快乐地源泉和全家人相亲相爱的一道风景,当看到孙辈们高兴地品尝着佳肴,子女们兴奋地推杯换盏,父母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如今父母相继离去,与父母吃饭成为我内心深处一个挥之不去的甜蜜记忆,是我在梦中和父母心灵交流的重要场景。

我能聊以自慰的是这些年除工作、事业上没给父母丢脸外,还坚持经常回家陪父母吃吃饭,说说话,聊聊天,表达我很浅显但父母又很受用的孝心。吃饭对于我来说,小时候是享受和快乐,大时是孝顺和亲情,老了是温馨和回忆,就是人一生的“天”。直到今天我还在咀嚼着父母留给我的精神食粮,品尝着父母在岁月中,用率先垂范酿成的亲情美酒。

(本文刊载于李係仁新闻作品集《一同走过从前》一书373页,原题目“吃饭的记忆”,内容有增删)


李係仁:研究员,硕士生指导教师。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中国医院协会后勤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副主任委员;现任辽宁省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曾任中国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大学校报主编,编辑文字近120万字,撰写各类文章几百篇,近20万字。有几十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健康报》等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先后获得“优秀记者”“通讯员特等奖”等称号。2012年出版新闻作品集《一同走过从前》,目前待出版散文作品集《人间烟火气》。

阅读6743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