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阅读的众多文学类书籍中,《巨流河》无疑是能让人长久感动的一本自传体回忆录,作者为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著名学者、翻译家齐邦媛。齐邦媛1924年出生于辽宁铁岭,2024年3月去世,享年100岁。她80岁开始写作自传,85岁时以这部《巨流河》闻名华语世界。《巨流河》从大陆源于白山黑水的巨流河写到宝岛南端恒春半岛的哑口嗨,记述纵贯百年、横跨两岸,展现了大时代的变迁。这本回忆录是一个人的史诗,是齐邦媛及其父亲齐世英两代人追求理想的历程与述怀,书中讲述她与空军飞行员张大飞的旷世之恋,被读者深深感动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大批青年流亡关内。1934年当时负责国民党东北党务工作的齐世英说服行政院和教育部,在北平成立“国立中山中学”,专门招收流亡学生,首批学生即达两千余人。华北局势紧张后,中山中学被迫迁往南京郊区。那时候,逃到关内的学生很多,每到周日,齐邦媛的哥哥齐振一就会带一些同学到家里吃饭,张大飞就是其中之一。在齐邦媛的回忆中,在南京生活期间,她结识了从东北流亡而来、信奉基督教的18岁学生张大非,那年,齐邦媛12岁。1937年冬,齐邦媛从南京到汉口,1938年春,从汉口流亡到湖南长沙、广西桂林等地,再进四川,最后在年底到达重庆,入读南开中学。与此同时,张大非的父亲,因抗日而被日军残杀,国仇家恨,张大非随报名军校参军改名张大飞,并被选为第一批赴美受训的中国空军飞行员,回国后加入飞虎队。张大飞临行前赠给齐邦媛一本全新皮面、页侧烫金的《圣经》。扉页上这样写着:
邦媛妹妹:
这是人类的生命,宇宙的灵魂,也更是我们基督徒灵魂的仓库,愿永生的上帝,永远地爱你,永远地与你同在,祝福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使你永远活在快乐的园里。阿门!
主内四哥张大飞 1937年11月18日
张大飞受训回国期间与齐邦媛在重庆曾有过短暂的见面,但更多的是通过书信联络,信中他们分享各自的成长经验,空中战斗的惨烈与校园与书为伴的纯净,从生活细节到宗教信仰,从诗词歌赋到人生理想。齐邦媛则给他分享很多校园生活,感时忧国的文章、名人来校园的演讲、寄给前线战士的慰劳信……两人几乎无话不谈,对空中英雄的崇拜深深地埋进齐邦媛的内心,张大飞说,她寄给他的信是唯一的家书,是在战场上最大的安慰。在那世外人生般的江岸,时光静静流过,他们未曾一语触及内心,更未及情爱。
1943年,张大飞赶到南开中学探望齐邦媛。这一面竟是他们的最后一面。书中写到:一九四三年四月,我们正沉浸在毕业、联考的日子里。有一天近黄昏时,我们全都回到楼里准备晚餐了,一个初中女孩跑上来找到我,说有人在操场上等我。我出去,看到他由梅林走来,穿着一件很大的军雨衣。他走了一半突然站住,说:“邦媛,你怎么一年就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赞美我,那种心情是忘不了的。他说,部队调防在重庆转机,七点半以前要赶回白市驿机场,只想赶来看我一眼,队友开的吉普车在校门口不熄火地等他。我跟着他往校门走,走了一半,骤雨落下,他拉着我跑到门口范孙楼,在一块屋檐下站住,把我拢进他掩盖全身戎装的大雨衣里,搂着我靠近他的胸膛。隔着军装和皮带,我听见他心跳如鼓声。只有片刻,他松手叫我快回宿舍,说:“我必须走了。”雨中,我看到他半跑步到了门口,上了车,疾驰而去。“今生,我未再见他一面。”
中学联考后,齐邦媛报考了武汉大学哲学系,一年后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建议下,后转到外文系,从此与英文尤其是文学结缘。这期间她与张大飞保持着温暖的书信来往,那浅蓝的航空信笺,多了一种新的、浓密又压抑的牵挂,不言相思,却尽是相思。书中写道:他惦记我的长江航程,惦记我离家后的生活,“你做了大学生是什么样子呢?,寄上我移防后的新通讯处,等你到了乐山来信,每天升空、落地,等你的信”。“我无法飞到大佛脚下三江交汇的山城看你,但是,我多么爱你,多么想你”。
水木清:知名网络写手。悉心感悟生活,在记忆中“凭悼自己的灵魂,拾捡美丽和忧伤”。作品多被《中国朗诵艺术家》置为精华,成为诵读者们的选择。10年前创作的《迎春花》、《母亲的心》、《又是一年槐花香》等代表作,至今仍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