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初期,因为地处偏僻,我们27野战医院的文化生活非常匮乏,很少能看到电影。有时,我们偶尔花钱到县城的东方红电影院去看一场电影,看完后心里能高兴好几天。为了丰富偏僻山沟官兵们的文化生活,分部机关很快就给我们开始提供“精神食粮”,不定期地派电影放映队到山沟沟里来巡映,这是让我们最最盼望、最最开心的事情。
记得那是深秋的一天,院里通知分部放映队要来医院放映《野火春风斗古城》了,大家都开心地不得了,因为那是自“文革”以来刚刚解禁的少数几部电影之一,而且是王心刚、王晓棠联袂主演的,他俩可是我们心目中的头号男女大明星啊!男主角英俊,女主角漂亮,而且演技都特别好,故事情节也非常感人,所以全院男女老少都一传十、十传百,不仅本院的干战家属都家喻户晓,而且县里的各个单位和周围的老百姓也都知道了。
那时候大礼堂还没有盖好,只能在红楼(第一座盖起的红砖病房楼)门前的空地上放露天电影。为了能占到好位置,好好地过一把电影瘾,下午刚刚三四点钟,各科的年轻人就早早地把办公室的椅子都搬到场子上占位置去了,还把一些砖头、瓦块、树枝放在椅子上,当作自己已经占有的标志物,弄得还在班上的医生护士写病历文书只得站着写。下班以后,大家匆匆吃过晚饭,都立刻往场子上跑。有的人来不及吃饭,就跑到食堂拿个馒头、啃个咸菜、端杯水,稳稳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边吃边等,心里无比惬意。
天还没暗呢,方圆十几里的老乡们就都乌泱乌泱地跑来了。抬头向医院大门外的田野上望去,条条大路、小路上都是人流,一片片当地最常见的黑袄黑裤乌乌压压的。县城里各机关单位的人也都早已聚集到场子上,大小男女的衣着稍微亮丽一些。
县城里的人们大都夹着小板凳有备而来,周围的老乡们可就没那么讲究,只要能在趴在围墙上、骑到树杈上,或者搬块大石头垫到脚底下,他们就知足了。那天晚上真可谓是人山人海,估计比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集会也不逊色!
虽然当时还没入冬,但入夜后已经很冷,很快大家都冻得瑟瑟发抖。我冷得实在受不了,就让科里的同事给我占好座位,自己回宿舍去拿军大衣。好不容易挤出人群,立刻快跑,好让身体暖和一点。穿好军大衣挤进露天电影场去时更麻烦,差点回不到座位上。
眼看已是夜里11点了,放映队还没有来。但是观众们一点也没有睡意,更没有撤退的意思,一直在坚持、坚持、再坚持。因为我们知道,分部放映队不是只给我们一家医院放电影,而是要顺道给其它几个山里的仓库输送“粮食”,包括435、792、837等仓库。而且山区的道路崎岖不平,又没有路灯,开车一定不能为了赶速度而发生危险。
等啊等啊,终于有一些小孩子受不了,哼哼唧唧地哭闹起来,家长们只好拖儿带女恋恋不舍地回了家。后来有的家长说,他们一回到家就匆匆忙忙硬让孩子们闭上眼睛睡觉,甚至火冒三丈地把不听话的孩子臭揍一顿,自己则把家门反锁,好赶快去看个“尾巴梢”。而我们这些单身汉们仍然在坚持着,大有看不到“二王”绝不罢休的气概。
等啊等啊不知等到夜里几点钟,我都眯瞪了一小觉了,终于盼来了分部放映队吉普车的灯光。当那灯光从远处的路口出现时,观众们都欢呼沸腾起来,热烈的掌声响彻医院上空!在那个美好的秋夜,虽然很冷但心里特别热呼,虽然很挤但心情特别舒畅;虽然是看过很多遍的老电影,但心里仍然激情万丈!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老百姓的素质真不错。他们可能大部分都没什么文化,吃着地瓜面窝窝头、衣着破烂,把砖头、瓦块、石头扔得遍地都是,但从始至终没有人打骂争吵,没有人偷盗抢劫,没有人溜门撬锁,也没有人起哄架秧子。我觉得,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淳朴善良的性情,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打心眼里热爱解放军,他们是老解放区人民的后代。
过了一段时间,分部政治部为了解决文化生活枯燥的问题,特别批准我院成立了一个电影组,配备了一台35毫米放影机,任命张庆敏为电影组长,承担了我院和792、837仓库的放映任务。电影胶片由军区政治部张店文化工作站直接供应,从此就保证了大家每星期都能看到一次电影,使我们和792、837仓库等单位的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到了七十年代末期,电视机已经悄然在大中城市出现。我们医院也用公款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每晚天一黑就把它搬到篮球场边上,展示天南海北的万种风情。大人孩子们一吃完饭就跑到篮球场围成一大团,热热闹闹地笑着,七嘴八舌地说着,咔咔咔地磕着瓜子,虽然荧屏上时不时地闪烁着“飞舞”的“雪花”,大家也都兴趣盎然、毫无怨气。
又过了几年,电视机已经在城市里普及开来,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水平水涨船高,足不出户就可以阅尽世界山水、学习各种知识、群揽戏剧电影。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时常会想起在27野战医院的那一个美好的秋夜,那时那刻的心情,似乎到现在也难以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