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无意间读到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心中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一种忧伤的隐忍,无声地在幽蓝的夜色中流淌。我任凭那淡淡的落寞,淡淡的惆怅在心间弥散,却分明感到自己的凝滞——无法捕捉。在静谧的月光中,在没有时间性的月色里,我仿佛看到:一袭华美的闪动珠片光芒的旗袍,高高扬起的头,脸上浮现出淡漠的笑容,似乎藐视一切,又似乎对这世界有着难言的眷恋。
就是这样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不俗的女子,在千万人中,在时间的荒原里,遇到了风流成性的胡兰成,“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爱情是一位魔力无边的法师,它会使最聪慧的女子变得愚昧和盲从,也会让最高傲的女子放下矜持和尊严。爱玲亦如此。
胡兰成曾经给过她完整而热烈的爱情,一度点亮她生命的火花,最终也给了她致命的伤害,让她余生从此暗淡无光。离开胡兰成后,“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自己萎谢了。”因为,不会再有谁值得爱玲去懂得了,所以,也就不会再有慈悲。二十六岁的爱玲,在尘埃里,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萎谢了,也将自己惊世的才华萎谢了。也许,世间有才情的女子,注定都是孤独的,所以穷尽一生寻觅知音,最后毁其一生的,都是因为懂得。
爱玲抱恨离开了胡兰成,却依然在胡兰成急需帮助的时候,解囊相助。我不懂佛法,也不悟禅机,那种“慈悲”是不是因为懂得,所以才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奉献呢?还是爱的宽恕?但从爱玲忧郁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奈和幽怨,从她冷峻的文字中我分明读懂了她“红玫瑰,白玫瑰”的淡定和自嘲。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读懂了爱玲的慈悲,也许,我是用我的那份慈悲去感悟“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爱本身并没有对与错,因为爱所以尊重对方的选择,只要爱的人能够幸福,放弃也是一种爱,一种慈悲。《廊桥遗梦》中的罗伯特在爱荷华州的一个小镇邂逅了弗朗西丝卡,他们仅仅相守了四天,短暂的四天里他们经历了爱情的全部过程。罗伯特要求他的心上人伴他远走天涯,而弗朗西丝卡却选择了留下来。罗伯特认为爱就是尊重,从此一个人独自漂泊,并抑郁而终。弗朗西丝卡靠回忆度过余生。因为懂得,他们把忧伤的廊桥,纯粹的爱情留给了记忆。因为爱,他们发自内心的慈悲,并把这种慈悲融入终生的相守。
爱应该是理性的牺牲,而不是感性的占有。这种理性的慈悲才是深刻的爱。1921年冬,在多雾的伦敦,徐志摩结识了聪慧美丽的林徽因,也把自己的爱折射在康桥的柔波里。而林徽因在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时,听从理性的召唤,选择了自己的人生,沉静而完满。她郑重地珍藏起对志摩的情感,对那份情感,她永远是抱以深情地凝视。她对志摩的理解和尊重,让她拥有志摩的尊敬和挚爱。那份纯洁的恋情丰富了他们的人生,因为懂得他们彼此理解,因为懂得他们彼此珍惜。
暗夜里,我默念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思绪游走在夜和黎明的边缘,一丝淡淡的温柔,一丝淡淡的忧伤,一丝淡淡的从容,似乎也有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