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按习惯说是从腊八始,到正月十五结束。正月十五又是元宵节,这似乎是节中之节,但从古到今元宵节这个以观赏花灯为主的节日,也是独具特色,热闹非凡的传统节日之一。因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节"。
据史料记载:元宵节始于东汉。刘邦死后,因吕后把控朝政,与族人吕禄等图谋废汉另立,齐王刘襄在周勃、陈平等老臣帮助下,正月十五平灭"诸吕之乱"。汉文帝刘恒登基后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日子定为与民同乐日。从此正月十五普天同庆闹元宵。汉明帝永丰年间,为崇敬佛法,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史称:燃灯表佛"。之后,元宵节放灯的习俗便由宫廷传至民间,正月十五这天,举国上下都挂灯,通宵辉煌,唐代起元宵节便成了法定节日。到宋代,元宵节又添新內容。宋徽宗要求将万盏彩灯扎成壮观的灯山,名曰"鳌山"。"玉漏铜壶且莫催,星桥火树彻明开,鳌山高耸青云上,何处游人不看来”从古到今,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元宵节的诗词。
宋代王同祖《京城元夕》描写元宵节:鼓吹喧喧月色新,天街灯火夜通晨。玉皇不赐传柑宴,散与千门万户春。
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样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楼,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时的元宵节已逐步形成,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更有有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民俗表演。由于封建陈规陋习,古代女子平时是不许出家门的,特别是未出嫁的姑娘。而元宵赏灯却例外。女孩们穿上漂亮的衣服,结伴出来赏灯、猜谜,而公子们借机猎艳,在灯影朦胧中物色心上人,与其约会,成就了无数美姻缘。2008年,元宵节被选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八百里秦川西部的古陈仓关中西府地区,元宵节习俗是正月初六,灯会开始登场了。初六至十四,是长辈们给小字辈"送灯笼"的日子,辛苦一年的庄户人家,平日忙忙禄禄,但春节后的送灯笼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以给孩子们送去幸福快乐。
初一过后,灯市就开始了。大街上、乡村集镇乃至农村街道,造型各异的灯笼,随处可见;兔子灯、鱼灯、鸡灯、窗花灯等。从初六晚上开始游灯。待到夜幕降临时,村里的大街小巷便成了灯的海洋。
每个村,都有村里立的古会:诸如"春风会"、"上九会"、"十三会”会等,这些古会每逢丰收之年都要唱大戏,集中热闹几天,锣鼓、社火、高跷、旱船游演、放焰火等。
正月十五圆宵节是挂灯、赏灯的高潮之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角角落落挂上灯笼。到了晚上,从院落到屋内无处不亮灯。亮灯代表驱逐黑暗,祈求光明和幸福。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鞭炮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连日来进行的民宿表演活动,在最后一天里,要拿出最精彩的,做最后压轴表演。所有烟花要在当天晚上全部燃放一空。直到夜间凌晨,乡村总算恢复了平静,这意味着元宵节活动落下了帷幕,也是整个春节活动的结束。
元宵节,这个承载着中民族历史文化和情感的传节日,历经两千多年而生不息,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万人的血液之中,每年通元宵节一系列民俗文化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深亲情与民族凝聚力,也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活的期盼。
都世科:宝鸡市陈仓区人。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新闻采、编和管理工作。高级编辑,曾获宝鸡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多年来采写新闻、通讯、报告文学等新闻类稿件,其中200多篇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巜陕西日报》省电台等采用。其中通讯、报告文学《绿色王国的保护神》、《闯出国门天地宽》、《创新潮头唱大风》等在省内外颇有影响,20多件作品荣获省、市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