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池诵读《永远的诗圣》作者:魏延春

魏延春
2024-08-08
来源:朗联【0802】

src=http___up.enterdesk.com_edpic_4f_9e_7e_4f9e7e627c6d78884da8ac4a5a442ce8.jpg&refer=http___up..jpg分割线.png



动车驰近成都,车窗外倏忽变换的景色,很像我梦中杜甫草堂的写意。草堂是杜甫最具人格魅力的名片,我来朝拜它,也是赴约:跟那几间茅屋和那个不朽的灵魂。

进入杜甫草堂正门时,蒙蒙细雨刚停不久。秋阳温煦,景色清新。庭院内竹翠花红,松梅相衬,树荫倒映清流。这里没有锦里的麻辣烤串和炸臭豆腐的烟熏火燎,没有宽窄巷子的叫卖喧闹。尘世的浮躁被过滤,微风拂过草木,留下对诗圣的深情絮语。

诗史堂和工部祠是杜甫草堂的主体建筑,虽然美轮美奂,但在我眼里,丝毫没有杜甫的影子和印记,那是后人的画蛇添足。在被人们称为“诗史”的杜甫作品中,没有倾心于檐牙高啄、雕栏玉砌的DNA,只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主旋律!这正是杜甫草堂的灵魂,乃至成都的文化符号。

走进柴门,算是走进杜甫的家园了。我放慢脚步,想象诗人正在草堂门口微笑张望,感受这位“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老人,是以怎样的愉悦来迎接客人时的热情。

是的,这里是杜甫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物质和精神的家园。想想吧,诗人扶妻携子,穿过风沙高原,逃出烽火边关,来到风景如画的天府之国,在朋友鼎力相助下,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对于“半生落魄已成翁”的杜甫,是何等的幸福!虽然在茅屋只住了三年多,但240多首诗歌精品诞生在这里绝非偶然。

杜甫草堂是典型的川西民居建筑,茅草覆顶,编竹为墙,黄泥涂壁。我踩着诗人的脚印,体味着杜甫的日常生活:卧室,书房,厨房……简陋,洁净,温馨……似乎能聞到书桌上杜甫的笔墨馨香,听到竹床前杜甫睡眠的微鼾,看到锅灶边杜甫饮酒的笑容。

漫步在草堂四周,映入眼帘的美景,印证了杜甫诗句“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意境。

杜甫老伴所画的棋盘仍旧留在青石上,稚子钓鱼的纶钩,似乎还应该挂在竹篱间。浣溪畔,花径旁,我想象着杜甫的邻居黄四娘的模样。这是个幸运的女子,她的诗人邻居无意中为她留名千古:“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那天独自漫步江畔时,心情好极了。

我追随着诗人,又回到杜甫雕像面前,静静地站着,穿越时空与老人心灵对话。

这位诗中圣人静静地坐在孤石上,背倚竹林,青衫飘逸,瘦削的脸微侧,深邃的目光望着远方。我想,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所以能单独刻石立碑,不仅仅因为它是千古绝唱,更因为它是数千年封建社会百姓的血泪心声。

杜甫的半生都在渴盼房子,他太有体会了,知道这是百姓生活安定的密码。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密码依旧是百姓生活和执政质量的标志。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被称为“诗史”,他之所以被尊为“诗圣”,就是他的诗歌灵魂总和着人民心声的节拍吟唱。

回到“诗史堂”向这位老人告别吧。厅堂中央,安放着雕塑大师刘开渠创作的杜甫半身铜像。两侧是朱德元帅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魏延春:山东省特级教师,现已退休。其语文教学成果曾获全国一等奖、山东省一等奖、青岛市一等奖。

阅读3769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