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这已无声的历史
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史寻访之四
“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的诉说
诵读:秦 芳
引 言
静,静,太静了!
在滇西,比起大理古城的万头攒动众声喧哗,比起上关下关的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比起苍山洱海的香车美女车流人河,我去的这些地方实在太寂静了,寂静得常常感觉是在包场。
在瑞丽市的中缅国界畹町桥、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纪念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回龙山大战遗址;
在芒市的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中国远征军纪念碑)、第39团抗日将士阵亡纪念塔;
在保山市的惠通桥、老虎嘴、松山大战遗址、肉博山战场遗址、战火见证树、第103师抗日阵亡将士墓、日军战地医院旧址、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旧址;
在龙陵县的抗日战争纪念馆、东卡日军碉堡、隆阳滇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在腾冲市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来凤山抗日作战旧址、一九八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史迪威公路博物馆,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腾冲驼峰、绮罗、卧龙等临时机场。
隔着80年的历史时空,它们已悄然无声音。但是,身临其境的我分明能听到,当年惨烈密集的枪炮声,呐喊声,厮杀声,哭叫声,惊心动魄,震耳欲聋!于无声处,可听惊雷!
这些地方都是八十年前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惨烈史实的战争遗存地,它们见证了当年侵华日寇在滇西南战场的疯狂残暴和全面惨败,它们见证了中国军民的同仇敌忾和浴血杀敌,它们是从虎口拔牙夺回的数万平方公里的美丽国土,它们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胜利为整个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了决定性的保障,它们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书写了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远征异国取得彻底胜利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战史诗!
居安思危,强敌还在,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时代,需要它们的声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全中国,全世界,需要它们的声音!
我们,应该倾听;我们,都要倾听……
“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的诉说
【一】
出保山市,驾车西行。
今日滇西,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早已四通八达,宽阔平坦,形成中国联接东南亚国际大通道。
可在抗战当年,贯通云南的,就只有那一条分别从缅甸和印度进入中国才合流通往昆明的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而且只是一条盘旋蜿蜒在崇山峻岭和湍急川流中的几米宽的砂石公路。
我特意选择这条滇西人民用血肉铺就的滇缅(中印)公路沿线驰行,感受当年的抗日烽火和抗日军民的艰辛,驰行130多公里,就到达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
松山,名副其实的松柏满山。海拔2200米,襟怒江而带沧水,据雄关而贯咽喉,山高林密,崖深坡陡,素有“南天锁钥”“极边胜境”之称,也为易守难攻之战场,这无比壮美的河山之间,80年前,中日军队,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极其惨烈的攻歼大战。
现代战史评价它为:滇西缅北战场的关键一战,中国军队首次全胜的攻坚一战,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一战,滇缅公路咽喉要冲的争夺一战,惨烈山地丛林的攻坚一战,日军在亚洲战场的“玉碎”一战。
【二】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防线被日军突破后,日军顺着滇缅公路,越过缅北,直插滇西,到达松山,正欲通过山下一座窄窄的惠通桥时。中国守军紧急将桥炸毁,以桥下汹涌的怒江,挡住了日军北犯的铁蹄。
当时,如果日军控制了惠通桥,就可以从缅甸直接进入昆明,然后从云贵高原飞兵直下,可以很快进入四川盆地,战时首都重庆难保,陪都一丢,中华民族的历史可能因此改写。后世有人称之为“炸一桥而救一国”。
日军发出战争狂叫:冲过怒江,得云南者,得中国!
蒋介石严令中国军队拼死守住怒江东岸,与日军形成敌我隔江对峙。
日军入侵的进程被阻于怒江以西,恼羞成怒,一面占我滇西国土,一面就以怒江边的松山为据点,建立防守严密的工事体系,彻底封锁了中国抗战的补给线滇缅公路,以图断我中国命脉。
1944年5月,根据中美英三国首脑“开罗会议”部署,重新组建的中国远征军向占领滇西的日军发起全面反攻,以打通滇缅线。
中国军队以20万之优势兵力强渡天堑怒江后,首战即进攻日寇号称“固若金汤”的松山。
此战役经历大战十次、小战上百,整个战役历时历时95天,中国远征军先后投入10个团2万余人,以伤亡7763人(其中阵亡4000人)的代价,毙杀日军超过1250人,成功打破滇西战役僵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接连打响的腾冲战役、龙陵战役等大小战役,成功将侵滇日寇大部歼灭,并进入缅甸与中国驻印军会师,继续与日军激战,直至将日军彻底赶出缅甸。
由于历史原因,这段惨烈的战争史实一直被尘封,不为多数国人所知。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党开始重新正视国民党抗日正面战场,开始宣传中国远征军及其滇缅抗战历史。
当地政府决定在这个当年第二次世界大战遗址保存最为完整的松山战役发生地,建立“松山大战旧址纪念园”。
【三】
尽管我在来滇西前,做了很多关于松山大战史料的功课,当我走进“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时,仍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悲壮!。
纪念园面积约有4平方公里,沿当年滇缅公路两侧分布,包括大松山、小松山、黄土坡、阴登山、滚龙坡和大垭口等地。园内已展出旧址遗址69个、遗迹816处;保存完好的战壕约13200米。旧址内现存有远征军与日军激战后留下的大量爆破坑、战壕、掩体、暗堡、兵舍、马厩、日军战地医院等战争遗迹。
松山大战后的土地,当时被战火烧成一片焦土,现今已被茂密的松林覆盖。导游引着我们顺着栈道行进,山坡上密集分布着残存的各类工事、通道与战壕,纵横交错,密如蛛网。随处可见的弹坑,无声地诉说着昔日战事的惨烈,一堆堆焦黑的废墟,那是战火肆虐后的痕迹,让人强烈感受到整片区域仍笼罩着浓厚的战争氛围。
有两棵百年老树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它们身上有数百个弹孔和创伤,仍屹立不倒,如同阵亡将士钢铁般挺立的身躯,被称为“见证树”。它身后的山称“肉博山”,曾是大批远征军与日军刺刀肉搏时的战场,中国士兵与日军面对面地血刃拼杀,留下漫山遍野层层叠叠的尸体!
置身战场之中,我好像看到枪林弹雨,刀光剑影,听到军号悲怆,杀声震天,遍地尸体,满天鲜血!
松山下的怒江天险上,尚存那座差点改写中国抗日历史的“惠通桥”旧址。这座桥的主持建造者是时任县长邱天培,他为建造这座滇缅公路的生命之桥历经艰难,耗尽心血,当“惠通桥”建成通车时,他兴奋地给同时出生的女儿起名“钟惠”,1961年,这位邱钟惠打败日本选手夺得中国第一位乒乓球女子世界冠军,不知那些因“没冲过惠通桥而没灭亡中国”的日本人,作何感想?
我开车来到怒江岸边,向这座救了当年中国的功勋桥的残存遗址,恭恭敬敬鞠了三个躬。
【四】
在“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内一个17000多平米的缓坡地上,建有“中国远征军雕塑群”。402座远征军白色雕塑,身着当年军服,全副武装,分12个方阵巍然站立。他们俨然像“复活”了的军队,面朝曾经发生过激烈战争的松山战场遗址,以“二战”东方主战场中国军人的英姿,向我们诉说中国远征军的悲壮历史,全场充满了激昂杀敌的战场实体感!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是广东雕塑家李春华历两年半时间精心制作,于2013年9月3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抗战胜利68周年纪念日当天正式落成,并无偿捐赠给纪念馆的。
我在雕塑群内静静行走,仔细观看,一些雕塑表面由于时光积淀,已长出生命之青苔,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久远。
在这个远征军雕塑群中,有一个由21尊十来岁孩子雕像组成的“娃娃兵方阵”,他们都是以一个后来寻找到的滇缅抗战老兵李占红的13岁照片作原型复刻的。生动展示了在国难当头时,很多小小少年也加入了抗日队伍,奔赴前线,甚至还为国家民族作出了牺牲,人们永远怀念和感谢他们。
在“娃娃兵方阵”旁的瞻仰者中,人人脸上充满悲戚,有人在给“娃娃兵”分发礼物,“娃娃兵”们的军装口袋里,手上、脚下,堆满了人们送给他们的鲜花和糖果点心。
我来前,也专门买了几袋我家外孙最喜欢吃的固体酸奶,轻轻放在了他们的脚下,这些“娃娃兵”最有资格尝尝他们当年流血牺牲换来的胜利果实。
讲解员告诉我,当时军队中确实有很多十几岁的“娃娃兵”,但一般不会让他们上战场,只做后勤或传令兵。现在网络上流传所谓"七千娃娃兵"在战场上大量牺牲的传奇故事,是缺乏历史档案支持和违背军队常识的。根据《松山战役战报》及相关参战人员回忆录等史料记载,均未提及有未成年士兵参与此次战役,也没有任何关于“娃娃兵”阵亡的记录。她希望社会上不要以讹传讹。
我认可这个“辟谣”。但在天天要杀敌冲锋和艰难行军的战场上,“娃娃兵”们只要选择从军,就意味着随时会流血牺牲,家里父母每天会流多少眼泪呀!
【五】
在22位中国远征军“将军方阵”里,我看到一个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响当当的名字:卫立煌、杜聿明、史迪威、罗卓英、宋希濂、戴安澜、廖耀湘、郑洞国、孙立人、陈明仁等等。
我还看到了后来国民党第19兵团司令、陆军中将张轸的塑像,他于1949年5月15日在我的家乡江夏金口率领2万国军起义,迎来武汉和平解放。在中国远征军中,他任第66军军长,大名鼎鼎的抗日猛将、新38师师长孙立人(后新1军军长)是他部下。
雕塑群中,还有一个由28位当时还在世的中国远征军老兵雕像组成的方阵。他们被从全国各地陆续找到后,雕塑家对他们一一拍照,做成雕像,专门组成一个方队,矗立在远征军队伍中。
.这些平均时年90多岁的抗战老兵,看到自己时隔近70年以这种形式重新回归军中,一个个激动不已,热泪盈眶。在这里,风烛残年的抗战老兵得到了他们当之无愧却毕生难求的尊严,这虽然是对他们迟到的尊重和致敬,但足以让他们在满足和自豪中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时年94岁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刘先生,是武汉人,在老兵雕塑群落成时特意叮嘱女儿带上“黄鹤楼”美酒,送给远征军战友们品尝。并留下遗嘱,希望自己过世后和战友一起“归队”松山,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
在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的最后高台上,站立一位正在奋力吹着军号的司号兵。讲解员说,这司号兵的面孔就是雕塑家李春华自己。
李春华的创意是:我要充当一个号兵,时时用军号声,提醒大家勿忘历史,勿忘国耻,永久纪念为保卫祖国领土、捍卫民族尊严而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永久纪念所有为世界和平和谐、人类文明进步而战的国际友人。
【六】
最后,我想说点并非题外的题外话。
1945年,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大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歼灭日军4.9万余人。他们是中国军队的骄傲!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松山乃中国抗战成功收复的第一块国土,是胜利与自豪的象征,充盈着大国之魂的正气,在松山为中国远征军塑像名至实归,适得其所!
雕像群建起后,已成为“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的一大亮点,无论团队和个人游客,来园首先都会先来这里凭吊。
但这些雕像入园至今,经过12年的日晒夜露风吹雨打,所有雕像面部已经开始变得模糊,甚至面目全非,有的身体已经出现破损,如不尽快进行维护,这个雕塑群将会在不远的某个时刻,遗憾的自毁。
回到广州,和朋友讨论此事,他说:“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是现代版的“秦始皇兵马俑”,被侵蚀是文物的宿命和标志。
我则认为“是又不是”。
“是”,是因为他们的确都是“兵马俑”,都会经受时光的磨蚀;
“不是”,是“秦始皇兵马俑”在大厅室内,有现代化的环境控制和科技手段保护,而“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置身于露天高山,好像暂时没看到任何保护措施。
“秦始皇兵马俑”,在坑内,观者用俯视;而中国远征军雕塑”在高处,令我们仰视!
令我们仰视的“中国远征军雕塑”,应该受到至少与“兵马俑”相应的重视和保护吧?
赵志飞:1954年生,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法学研究生。湖北省及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1974年参警,历任刑事侦查员、刑事技术高级工程师、一级警监、警院教授、湖北省公安厅副厅长和湖北警官学院党委书记、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退休后曾任全国公安文联警事文物专委会主席。著有《走进东瀛看警察》《首义警事》《36案》《澳门谍战》《湖北警察史》《印象欧罗巴》《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国警察博物馆巡礼》等12部作品。多部作品获公安部"金盾文学奖",2024年被全国公安文联授予"警事文博事业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