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这已无声的历史
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史寻访之五
“滇西抗战纪念碑“的诉说
诵读:秦 芳
引 言
静,静,太静了!
在滇西,比起大理古城的万头攒动众声喧哗,比起上关下关的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比起苍山洱海的香车美女车流人河,我去的这些地方实在太寂静了,寂静得常常感觉是在包场。
在瑞丽市的中缅国界畹町桥、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纪念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回龙山大战遗址;
在芒市的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中国远征军纪念碑)、第39团抗日将士阵亡纪念塔;
在保山市的惠通桥、老虎嘴、松山大战遗址、肉博山战场遗址、战火见证树、第103师抗日阵亡将士墓、日军战地医院旧址、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旧址;
在龙陵县的抗日战争纪念馆、东卡日军碉堡、隆阳滇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在腾冲市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来凤山抗日作战旧址、一九八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史迪威公路博物馆,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腾冲驼峰、绮罗、卧龙等临时机场。
隔着80年的历史时空,它们已悄然无声音。但是,身临其境的我分明能听到,当年惨烈密集的枪炮声,呐喊声,厮杀声,哭叫声,惊心动魄,震耳欲聋!于无声处,可听惊雷!
这些地方都是八十年前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惨烈史实的战争遗存地,它们见证了当年侵华日寇在滇西南战场的疯狂残暴和全面惨败,它们见证了中国军民的同仇敌忾和浴血杀敌,它们是从虎口拔牙夺回的数万平方公里的美丽国土,它们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胜利为整个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了决定性的保障,它们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书写了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远征异国取得彻底胜利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战史诗!
居安思危,强敌还在,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时代,需要它们的声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全中国,全世界,需要它们的声音!
我们,应该倾听;我们,都要倾听……
“滇西抗战纪念碑“的诉说
【一】
滇西高原,这块浸透无数中国远征军官兵鲜血的土地上,究竟立有多少抗战纪念碑和阵亡将士墓,估计是个未知数。
据说抗战后的国民政府几乎对每一大战,都建有一墓一碑,以“慰忠魂、励后人”。但这些碑墓大多在特殊年代被毁。
2005年9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中国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自那以后,多地抗战纪念碑陆续恢复重建,近几年,在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推动下,一些地方又新立了一些抗战纪念碑,政府立,民间立,数量不少,虽有个别太过随意和山寨的新碑,引发了一些笔墨纷争,但丰碑祭英魂,总是好事!
英魂融入山林,碑墓焕发生机,一些侥幸保存下来的老旧纪念碑,历经八十载风雨侵蚀,昔日清晰的战争遗迹逐渐失去轮廓,但它们饱含历史记忆,仍在滇西这块最为完整的“二战”遗址上,无声而顽强地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悲壮和哀伤。
这次走滇西,我专门去寻找了几处重要的抗战纪念碑和阵亡将士墓地,重新了解过去教科书里三言两语就略过的厚重而光荣的抗战历史,祭奠那些在饥寒交迫、缺枪少弹中穿着草鞋与敌人拼刺刀,血流成河的民族先烈。
【二】
在保山市西南郊的易罗池公园内,立有“国民党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修建于1947年,由当时的松山战役第八军军长何绍周率部修建。该军全建制参加了松山战役,阵亡官兵1509人。原碑刻有全部阵亡将士名录,碑文写道:“与松山共终古”。
龙陵县松山主峰老干塘旁,立有“陆军第103师阵亡将士纪念碑”及公墓。始建于1944年12月,埋葬着103师阵亡将士忠骸672具,落款为"师长熊绶春敬立",左右两块碑为阵亡将士“芳名录”。2004年迁松山。
芒市的雷让山麓,立有“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建成于1990年。据碑铭记载,这是“三碑合一碑”。芒市是日寇侵入滇西后的司令部驻扎地,中国远征军反攻芒市时作出了巨大牺牲,因之芒市在抗战后立三座纪念碑,但三处纪念碑尽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仅留断碣残碑。芒市政府将残碑移至芒市大金塔风景区雷让山,并建一新“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供人们瞻仰。
这块由宋浠濂题写主碑名的纪念碑右侧,刻有1943年毛泽东写给中国远征军首位牺牲将领戴安澜将军的一首《五律》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三】
在滇西腾冲市的来风山顶,有一座“民族英雄”纪念碑。立在堪称全国最大规模的国民党抗战阵亡将士墓地“国殇墓园”内。为纪念第二十集团军53军54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碑四周林立3346座小墓碑,碑上均刻有阵亡官兵的军衔和姓名,山下有“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名录墙”,嵌刻忠烈芳名9618人。他们都长眠于滇西的山川河谷,从此再无归程。
为了纪念这些永远回不了家的卫国忠魂,淳朴的腾冲人节衣缩食筹集捐款7500万元(国币),在最短时间里为各部队的阵亡将士修建了纪念墓园、纪念碑等多处纪念建筑。
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以楚辞“国殇”之篇名,将此园题为“国殇墓园”,取“为国牺牲的忠烈永垂不朽”之义。
园内主体建筑为“忠烈祠”,上檐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正门悬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祠内外立柱悬挂时任军政部长何应钦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的数幅题联,走廊两侧有蒋中正签署的守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二十集团军总司令何援章的“腾冲会战概要”,“忠烈祠碑”等等碑记。
2014年,国殇墓园又陆续迁入原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在缅甸作战中阵亡将士的遗骸,分别来自新编三十师、新编第一军、第三十师、第五十师和独立第一团、新编第三十八师等部在缅甸各地的墓地。
在滇西各地战场搜集到的盟军抗日阵亡将士美军少校麦姆瑞等19人的遗骨,也移葬于此,立“滇西抗战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
【四】
我背着沉重的双肩背包,手里捧着鲜花和相机,沿着近乎60度陡峭的100多级石阶,一步步艰难地向“忠烈祠”后的墓碑山上攀爬,我身边密密麻麻簇拥着72列3346座阵亡官兵的墓碑和“阵亡将士名录墙”上的9618个名字,我似乎听到这些亡灵都在向我这个71岁的老人嘶喊着“谢谢,谢谢,谢谢啊!”。
顿时,我下泪了!
这些远征军官兵阵亡时大多年仅20来岁,他们也是别人的子孙、兄弟、丈夫甚至父亲,他们背后是一万多个家庭啊!他们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投军报国,战死沙场,为国家献出了生命。可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却是被遗忘的。很多家庭至今尙不知他们葬身在此,家中妻儿老小还可能在特殊年代被他们在政治上株连,他们心有不甘、死不瞑目啊!
联想到此,我一步一泪,步步锥心!
在山顶的阵亡将士纪念碑下,我毕恭毕敬地献上鲜花,向他们深深地鞠躬、鞠躬、再鞠躬。
在刻着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写的“天地正气”四个大字前,我站正身躯,分别在缺少一笔直划的“地”和“正”字上,用手指填上竖竖的一笔。
导游说,这个“填笔划”已成为“国殇墓园”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节目,于右仁老当年故意留下这两个字的笔划空白,就是要所有来此拜祭者,都来填上这直直的两笔,都要像阵亡将士那样,要有骨头,要挺起中国人的脊梁!
果然,我看到这两个字的笔划空白处,已经被无数瞻仰者的手指磨成了深深的黑色,我知道,那是无数中国后来人的骨头!
【五】
在“国殇墓园“的西侧,建有一座民族风格的“滇西抗战纪念馆”,这又是一个让人悲愤心碎的地方。
序厅内,一幅巨型雕塑,代表中国远征军将士、滇西抗日民众、国际盟军力量的形象,目光炯炯,直逼前方,墙面上则是抗日作战军人、后方支前民众及天上美国援华作战的飞虎队飞机组成的战场浮雕,这三股力量凝结成滇西抗战的中流砥柱。
最直击人心的是大厅背景墙上呈矩阵式悬挂着1003顶中国远征军人戴过的密密麻麻的钢盔,代表身份得到确认的103000多名中国远征军将士。
战争的残酷在这一刻具象化了,每一个钢盔都承载着战场官兵血与火的故事,每一个钢盔下都曾有一条父母千疼万爱的鲜活的生命,每一位参观者见此,无不悲恸动容。
“滇西抗战纪念馆”内藏品数量达100000件套,主要是腾冲收藏家段生馗先生捐献的私人藏品。共六个主题展厅,分别为:抗战后方、御敌前线、怒江对峙、绝地反攻、逐寇出境、祈愿和平。
展厅内涉及文物包括中国远征军、盟军、日军的军用装备、物资、枪械等,图片等。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时任腾冲抗日县长张问德的红藤手杖,是该馆的镇馆之宝。该手杖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所赠,老县长曾拄着这根手杖8次翻越高黎贡山,6次渡怒江天险,数日断炊,疾病折磨得他卧床不起仍坚持不懈。
展品中还有沾满中国军民鲜血的日军活体解剖手术台,活煮中国军民的汽油桶、铁箱,慰安妇纪念章、毒气罐、细菌弹、芥子气炸弹,受害者的照片等藏品,是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
走出纪念馆,心情压抑沉重,我又望向那一座座被岁月侵蚀的墓地,那镌刻着“民族英雄”大字的纪念碑,我感受到这些长眠了八十年的远征军官兵,并没有走远,他们还用生命保卫这个国家,保卫着会永远铭记他们的人民。
“国殇墓园“警钟广场的一座高台上,巍然悬挂着一座巨形警钟,钟顶有两只振翅飞翔的和平鸽,钟身刻着“毋忘国耻,珍爱和平”八个大字,正在发出无声的惊雷!
【尾 声】
在结束我的“滇西寻访”时,冥冥中,似巧合又必然地发生两件事,为我这次寻访打了圆满句号。
一位云南省公安厅从事警察史研究的朋友告知我,滇西抗战中有一位警察英雄,他毕业于民国中央警官学校,分配任云南省警务处直属畹町警察局主任。日寇入侵时,他拒绝随全局警察后撤昆明,坚持留在沦陷区率领抗日游击队打击日寇,多次击毙日本军官,还抢救出多位负伤的美军飞行员。在一次被捕时他不甘受辱跳崖牺牲,被当地群众称为滇西的“狼牙山壮士”。
他牺牲前,曾在家乡勐戛莲台山刻写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被清晰的保存了下来,成为云南省最重要的抗战石刻之一。
我立刻找到这个抗战石刻地,拍下了“还我河山”四个遒劲大字。这四个大字,不就是那些抗战英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誓言吗?这不就是我这次寻访的主题吗?
在离开滇西的前一晚,我在历史上东南亚第一大古都的大理古城城墙下,遇到一位正为游客剪纸的孙先生,他曾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攀谈中,他建议我看《东方战场》(2016年湖北广播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第65集。
回到宾馆,我看了《东方战场》第65集。反映的是二战结束时的1945年9月2日,美国艾森豪威尔元帅率领同盟国代表在东京湾的美军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主持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正式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
我惊讶地发现,那位代表战胜国政府签字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陆军一级上将徐永昌将军,竟就是这位剪纸的孙先生扮演的!
日本帝国的最后投降,在中国远征军滇缅胜利时就敲响了侵略者失败的丧钟,巧遇孙先生,不正是我这次滇西抗战史寻访之行的最完美句号吗?
一段应被岁月永远铭记的中华血泪史。
一支不应被历史遗忘的中国铁血军队。
一部永远值得讴歌的爱国主义史诗。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谨以此次滇西寻访致敬艰苦卓绝的中国远征军!
【全文完】
赵志飞:1954年生,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法学研究生。湖北省及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1974年参警,历任刑事侦查员、刑事技术高级工程师、一级警监、警院教授、湖北省公安厅副厅长和湖北警官学院党委书记、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退休后曾任全国公安文联警事文物专委会主席。著有《走进东瀛看警察》《首义警事》《36案》《澳门谍战》《湖北警察史》《印象欧罗巴》《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国警察博物馆巡礼》等12部作品。多部作品获公安部"金盾文学奖",2024年被全国公安文联授予"警事文博事业突出贡献奖"。